用户状态: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正文

恒通巨亏

2011-08-19 10:08:48  来源:南京典当网

  央企中冶的“烧钱闹剧”

  民营老板“金蝉脱壳”、商业银行“转嫁风险”——冲击“世界500强”的梦想使得中冶集团在唐山“被导演”了一场始乱终弃、代价高达几十亿元的闹剧

  文 | 冯一丁    编辑 | 吴金勇

  河北省唐山市东南约100公里的海港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常住人口1万余人的海边小城,沿着港盛街东行3公里,便是马路南侧中冶恒通冷轧技术有限公司那雄伟的暗红色大门。现在,厂内外不见一个工人的身影,占地近3000亩的厂区一片寂静。这间工厂已经停产大半年。

  而在2000公里外的湖北宜昌亭工业园区,占地近5000亩、年产能达1000万吨的三峡全通涂镀板股份有限公司内,却是宏声隆隆、酸气刺鼻,8000余名身着蓝色工服的“全通”人行走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间、厂区和亭街道上,脸上洋溢着憧憬和希望。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已经知道,“恒通垮了”。

  一名刚入厂3个月的大专毕业生赖乐(化名)告诉记者,他胸前红蓝相间的“龙托日”厂徽,被工友们戏谑为“蜗牛”。他不知道这个玩笑的原创者,并非全通人,因为这也曾经是中冶恒通的厂徽。

  河北人梁士臣,是这两间工厂的共同创始人,他对全通全体员工说,“全通与恒通血脉相连,文化相通。”

  梁创办了恒通,又把它卖给了央企中冶集团。今年7月,恒通因为令人难以置信的巨额亏损,和规模达数千人的大裁员,震惊全国。恒通的前员工在找工作时,同行业的面试官往往不相信他们的说辞:“4年亏46亿元,你以为我不懂行?你们公司做什么的,烧钱的吗?”

  “突然而匆忙”的收购

  中冶收购前,恒通虽然债务负担沉重,但基本可以做到盈亏平衡,最多时也就亏1亿元。中冶收购初期,即便遭遇2008年金融危机,也只亏了4.87亿元

  “恒通像个‘野孩子’,他的生父和继父对他都可谓‘始乱终弃’。”一位已经离职的恒通中层对《中国企业家》感慨道。


本文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