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金融业即将迎来“十二五”,而“十一五”的步伐依然铿锵:
11月27日,在大河财富(中国)论坛2010年年会上,闻听河南银行业加大开放力度,台湾银行家疾呼:“台资银行还有没有机会?”
12月9日,首届河南国际金融博览会成功举行,面对金博士种业等优质河南企业资源,几十家投资机构竞抛绣球。
12月13日,平顶山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平顶山银行,成为我省又一家可以跨区域经营的城市商行。
而就在近期,已经筹备到位的东亚银行郑州分行也将投入运营。“我们希望在省会开了分行以后,继续在河南其他地区开设机构。”东亚银行副董事长陈棋昌说。
解题“钱从哪里来”,河南金融业蓄势待发。
“新面孔”多了“钱袋子”鼓了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在我省“十一五”期间出现,这些“新面孔”不仅丰富了金融业态,也提升了河南金融业的实力和吸引力。
“澳洲联邦银行在我省的村镇银行选址已经结束,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郭浩说。
目前我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已有村镇银行12家、资金互助社2家。
新面孔增多的同时,老面孔也焕发了新面貌。截至目前,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已组建开业农村商业银行11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全省17家城市法人银行机构全部改革重组,城市信用社作为历史产物全部退出舞台。
截至11月底,全省共有政策性银行河南省分行2家,大型商业银行一级分行5家,邮政储蓄银行省分行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郑州分行7家,外资银行郑州分行2家,资产管理公司郑州办事处4家,信托公司2家,财务公司3家。省级保险公司47家,其中,外资公司和专业性健康、养老公司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3家和2家。证券公司1家,商品交易所1家,期货经纪公司2家,期货经营机构61家。
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强了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来自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末,河南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230亿元,较2006年增加1173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580亿元,较2006年增加7013亿元。其中2009年我省新增人民币贷款达3069亿元,同比增长29.6%,支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达19367亿元,同比增长10.7%,为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挖掘新机会“钱往这里来”
今年1月,国内第一只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河南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在郑州成立。由于河南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基金配套的信托计划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首批发行目标。如今,这只总规模为48亿元的基金,已经开始在我省高成长性龙头农企中投资运作。
吸引海内外投资机构的,还有“十一五”期间河南快速发展带来的机会。2006年以来,全省GDP总量在2005年突破1万亿元基础上连年迈上新台阶,今年可望顺利突破2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人力资源等都使河南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台湾经济日报社社长杨仁烽说。
不断涌现的优质河南企业资源使更多直接投资发挥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钱往这里来”。“十一五”期间,我省资本市场持续壮大。截至11月末,全省已有8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发行股票82只(其中境内51只、境外31只),首发、再融资累计直接融资总额达737.24亿元。
5年来,我省共发行企业短期融资金额165.8亿元;发行中期票据金额58亿元。银行间市场累计交易量87211亿元。
聚焦大中原描绘新“钱途”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谋划“十二五”,建设中原经济区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力支撑。展望未来,破解“钱从哪里来”,河南金融业已经行动起来。
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出台了《关于加大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探索建立中原经济区区域金融协调合作机制将是我们明年的工作重点。”副行长杜迎伟说。
工行河南省分行行长刘卫星说:“从明年开始,我们将力争每年贷款的增幅高于全国工行系统平均水平,高于中部六省分行的平均水平。争取在5年内使贷款翻一番以上,贷款余额超过3000亿元。”
瞄准中原经济区的巨大金融需求,如何“翻一番”、“高于平均水平”已是银行家们思考的重点。省农信联社理事长杨玲表示,“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要实现翻一番,到2015年末,存款余额达到100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000亿元,“支持家电、汽车、农机等产品下乡,大力开拓县及县以下消费市场”。
郭浩介绍,“十二五”期间,我省还将继续支持各家银行完善网点布局,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豫发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中原经济区建设。(记者 郭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