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行业作为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桥梁,往往在融资过程中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不论是担保自身,还是与上下游两端,整个融资链条都缺乏默契,三方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导致了整个融资担保的开展步履蹒跚。
担保业瘦身仍在继续
中盈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燕旭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银行逐步提高担保公司的准入门槛,加强审批流程,很多业务开展的难度加大。部分经营不规范、风控能力较差、得不到银行支持的担保公司,正逐步缩小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有的甚至无法开展业务,或者将主动退出,或者将被市场挤出。
据记者了解,目前众多担保公司中,仍以融资性担保业务为经营主业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这其中也是多以国企背景的担保公司以及实力雄厚的民营担保公司为主。更多的中小型担保公司将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不得不暂停融资担保业务。仅厦门地区,今年年内已经有6家担保公司注销了融资性担保经营许可证,广东也有3家担保公司退出,其他各地也有很多担保公司因长期没有业务将会自动取消资质。
有部分业内人认为,目前融资性担保行业处于结构调整期,对于融资性担保行业何时能有起色,表示悲观。
要看银行的脸色
据了解,银行融资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大集团、大行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很高。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资信等级低,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银行对于数额少、频率高、风险大、时间性强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惜贷”、“惧贷”现象。对此,中小企业只好求助于高于银行贷款成本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目前,担保公司大部分的业务也是集中在与银行合作的间接融资性担保上,但是,不管是小的还是大的担保公司,在接触过程中都能听到他们的抱怨。在与银行合作中,担保公司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银行会对其提出一些要求,比如保证金,另外还有放大担保倍数,这样就限制了其担保业务。“但是可以理解银行的做法,因为一些担保公司的规模非常小,其风险控制能力弱,银行对担保公司不认可情有可原。”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总经理黄灿说。
由于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属于家庭式管理,缺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产权制度不清晰,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告真实性与准确性低的现象。“因为担保公司对一些有‘瑕疵’的抵押品会有一些自己的处置方式,另外跟这些小企业的关系比较密切,对他们的信用不从报表的角度考察。还有的在催收账款时候,某些担保公司也会采用一些非正当的方式。”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担保公司生存的一个空间。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令银行对其“敬而远之”。据悉,目前即便是一些融资担保余额大概在100亿以上的大型担保公司,有的也正逐步考虑退出和收缩这个市场,他们正在评估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能力做银行风险的外包。
体制障碍监管存“真空”
除了上述的间接融资性担保以外,截至2012年末,进入资本市场的担保公司共20家,排名前五位的担保公司所担保的债券只数占80%。债券单笔金额超过5亿元的占一半以上,最大单笔金额25亿元。“单笔金额超过担保公司净资产,理论上来讲如果这笔发生代偿,担保公司是无力代偿的,监管方面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黄灿表示。
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有业内人士表示,融资性监管办法是行业内的监管办法,但是它只是覆盖了担保公司业务需求的很少部分,且七部委联席这种多头监管方式,事实上监管力度非常弱。各部委都下发一些文件,却未形成合力。“如今,担保公司成立的审批已经下放到地方,例如省级的工信厅或者金融办,实际上他们缺少管理担保公司的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非常薄弱且管理不到位。”业内人士说。
另外,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以后,担保公司可以参照保险公司的会计准则来执行,黄灿表示,“实际上担保公司跟保险公司的业务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现在担保行业内只有个别的两三家执行保险公司的会计制度,大部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由于没有这样的行业标准,就很难判断一家担保公司的实际情况,也很难对不同的担保公司进行对比。
来源: 中国商网-中国商报典当融资导报 作者:记者 刘文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