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回落不良率上升
日前,16家上市银行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已经全部公布。其中工商、建设、农业、中国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前三季净赚6402亿元,同比增长12.61%,而与上半年同比增长13.13%相比,出现增速放缓。
据了解,除了盈利增速放缓外,据三季报统计显示,在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出现小幅增长。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4591亿元,比年初新增570亿元。其中多家银行在报告中提道,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新增不良贷款大部分由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所产生。一方面,小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未来利润增长空间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良贷款双升让银行资产质量长期承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两难的选择。
同时,因小企业到期无法还贷而被银行诉至法院的案件数量近期明显增长。上海法院网的公开信息显示,仅就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定于11月1日至12月1日开庭审理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就多达260余起,是去年同期的数倍。
中小企业还款不够理想
对于银行出现盈利增速回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负责人表示,盈利增速同比去年出现下降,这其中除了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因银行在去年同一时期,很多中小微企业正处于资金最紧张的阶段。对应此情况,多家银行相继开展了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业务品种。而今年以来,尤其自下半年开始,银行放贷紧缩,实际放出的贷款同比去年明显减少,盈利情况自然出现了下降。
一家在上海从事多年贷款业务的中介机构近来也频频遇到跑路的老板,从今年二季度开始,大量中小企业到期不能还款令银行收紧贷款。没有订单、销售不利、回款困难、利息提高……这些都令这些企业无法承受。眼看续贷无望,年关难过,企业的信贷危机终于爆发。
某银行负责人表示,当前各银行的一年期贷款纷纷进入兑付期。在今年的四五月份,就已经开始出现了还款逾期情况。随着一个个行业偿还贷款困难的出现,银行也相继对这些行业暂停授信。这也导致更多企业失去了银行的贷款资金,经营越发艰难,至此,多个行业进入到了洗牌阶段。
中小企业仍是银行着力点
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体系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一个重要的风险违约因素。长江证券曾表示,目前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是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平台贷及房地产开发贷款情况较好。由于银行通过清收、资产处置等手段会在年末收回部分不良贷款,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不良率将有所回落。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经理认为,银行近期已经在考虑贷款开始回归传统行业,不再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控制风险或许将会是未来发放贷款的一个重要考量。
据一些行业分析师透露,虽然增速放缓,不良率上升,但风险总体可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多次表示,未来两年,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变化将较为温和、可控,即使不良贷款余额出现小幅上升,不良贷款率也不会出现明显提高。
虽然小微业务遇到诸多问题,但各商业银行仍不遗余力加大力度,一方面由于政府政策的干预,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微企业数量的因素,未来的发展空间也相当巨大。某银行中小企业部负责人说,虽然小微业务看起来利润不高、风险大,但各家商业银行仍然在争夺这个市场,这是出于未来布局的考虑。“现在不去抢占小微市场,将来这个市场就没有你。”该负责人还表示,未来经济形势走出低谷,小微企业必将成为市场的主力军,小微业务带来的利润空间也将不断上涨。“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成功的大型民营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而来的,这就像一种客户资源的储备,银行也需要这种‘潜力股’”。(刘 文)